对于大型消防储水池(如容积超过 1000 立方米),在结构设计上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以保证其稳定性?如抗浮设计、抗震设计等,应符合哪些规范要求?
2025-06-16
来自:
威海环翠区露艺预制件厂
浏览次数:28
对于容积超过 1000 立方米的大型消防储水池,结构设计需从抗浮、抗震、材料强度、基础稳定性等多维度综合考量,并严格遵循以下规范要求:
浮力计算与配重平衡
需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确定地下水位的最高水位(如烟台福山区地下水位较高时,需考虑雨季峰值水位),按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》GB 50007 计算浮力。抗浮安全系数通常取 1.05~1.15,当采用抗拔桩或锚杆时,需通过现场抗拔试验确定极限承载力,并按《锚杆规程》要求控制安全系数≥2.0。
排水泄压系统
在池底设置盲沟(填充级配碎石)和集水井,通过自动排水泵将地下水降至设计水位以下。排水系统需独立于消防供水系统,并设置备用电源,确保停电时仍能运行。
抗震设防标准
储水池属于丙类建筑,按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》GB 50011 要求,抗震设防烈度应根据当地地震动参数确定(如烟台福山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,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.15g)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时,抗震等级不低于三级,重要部位(如池壁与底板连接处)需提高至二级。
结构延性设计
池壁配筋:水平钢筋配筋率≥0.3%,采用 HRB400 级钢筋,间距≤150mm,形成 “笼式” 配筋体系,增强抗剪能力。
柔性连接:进出水管采用可曲挠橡胶接头,变形缝处设置双法兰短管,允许 ±5° 转角,避免地震时管道断裂。
抗震缝设置:当储水池长度超过 40m 时,需设置抗震缝,缝宽≥100mm,内嵌聚乙烯泡沫板和橡胶止水带,防止渗漏。
基础抗震措施
采用桩筏基础时,桩端需进入稳定岩层或密实砂层,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≥C30,纵筋锚入底板长度≥40d。对于液化土层,需采用挤密碎石桩或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地基处理,消除液化影响。
混凝土强度与抗渗性
强度等级:底板、池壁采用 C30 防水混凝土,顶板采用 C25 混凝土,垫层采用 C15 混凝土。
抗渗等级:根据地下水压力确定,一般 P6~P8 级(渗透系数≤1×10⁻⁶cm/s),水池内壁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(厚度≥1.5mm),形成双重防渗体系。
裂缝控制:池壁水平裂缝宽度≤0.2mm,采用 “细筋密布” 原则,钢筋间距≤150mm,混凝土中掺入微膨胀剂(如 UEA,掺量 8%~10%),补偿收缩开裂。
变形缝与止水设计
容积分割要求
当储水池总容积>1000m³ 时,需按《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》GB 50974-2014 要求,分设为两座独立水池,每座容积≤500m³,且设置独立的进水管、出水管和溢流管。两池之间通过连通管连接,管径≥DN200,平时保持常开,火灾时可关闭实现独立供水。
结构协同作用
分池设计时,相邻水池间距≥2 倍池壁厚度,基础采用整体筏板,配筋率≥0.25%,确保不均匀沉降≤3‰。池顶设置刚性连梁(截面尺寸≥300×500mm),增强整体刚度。
地基处理
防渗与防腐
主要规范引用
《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》GB 50974-2014(分池设计、取水口要求)
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》GB 50007(抗浮安全系数、基础沉降)
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》GB 50010(裂缝控制、配筋率)
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》GB 50011(抗震等级、延性设计)
《给水排水工程混凝土构筑物变形缝技术规范》T/CECS 117-2017(变形缝构造)
数值模拟验证
采用有限元软件(如 ANSYS)对储水池进行整体建模,模拟工况包括:
满水工况:验证池壁、底板的应力分布(主拉应力≤2.0MPa);
地震工况:输入 7 度多遇地震波(峰值加速度 0.15g),计算结构位移(顶点位移≤H/550,H 为池高);
抗浮工况:模拟最高地下水位,确保抗浮安全系数≥1.15。
通过上述设计措施,可确保大型消防储水池在抗浮、抗震、防渗等方面满足规范要求,其稳定性达到 “小震不坏、中震可修、大震不倒” 的设防目标,为消防应急供水提供可靠保障。施工完成后,需按《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》GB 50141 进行满水试验(渗水量≤2L/(m²・d))和沉降观测(最终沉降量≤50mm),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