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市政供水无法满足消防用水需求时,消防储水池的补水方式有哪些?
2025-07-20 来自: 威海环翠区露艺预制件厂 浏览次数:31
当市政供水无法满足消防用水需求时,消防储水池需通过多种补水方式确保有效容积,这些方式需符合《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》(GB50974)等标准,具体如下:
一、市政管道补水(优先推荐方式)
直接补水
通过独立的市政补水管道连接储水池,管道管径需根据补水流量计算确定(通常不小于 DN100),且应设置两条独立进水管(一用一备),确保其中一条故障时另一条仍能补水。补水流量需满足 “火灾延续时间内的补水量不小于消防用水量的 50%”,例如某储水池需补水 100m³,补水时间需控制在火灾延续时间内(如 3 小时),则补水流量不应小于 100m³÷3h≈33.3m³/h(约 9.25L/s)。
管道上需安装倒流防止器(防止储水池水倒流污染市政管网)、电动阀门(可远程控制启闭)和流量计(实时监测补水量),补水口应高于池内最高水位 200mm 以上,避免水流扰动导致水质浑浊。
间接补水(适用于市政压力不足)
当市政管道压力无法直接将水送入储水池(如储水池位于地下深层),需在补水管道上设置增压泵,泵的扬程需根据储水池高度和管道阻力计算确定,且应配备备用泵(采用自动切换方式)。例如储水池位于地下 5m,管道阻力损失 10m,则泵的扬程需不小于 15m(另加 10% 余量)。
二、自备水源补水(市政补水不可靠时的补充方式)
自备水井补水
利用地下水作为补水水源,需设置专用深井泵,泵的出水量需满足储水池 24 小时内充满的要求(紧急情况下可缩短至 8 小时)。水井需远离污染源(如化粪池、垃圾场),距离不小于 30m,且水质需符合消防用水标准(可通过简易过滤装置去除泥沙)。例如某储水池容积 500m³,自备井的出水量需不小于 500m³÷24h≈20.8m³/h,井泵功率需匹配该流量和扬程。
天然水源补水(如湖泊、河流)
当储水池靠近天然水源时,可通过取水构筑物(如取水泵房、格栅过滤装置)抽取地表水补水,取水口需设置在最低水位以下 1.5m(防止水位波动时吸入空气),且需安装粗格栅(拦截漂浮物)和细格栅(过滤粒径大于 5mm 的杂质)。若水质较差(如含泥沙较多),需增设沉淀池或砂滤装置,避免堵塞储水池管道。
三、应急补水方式(突发情况下的临时措施)
消防车补水
储水池需预留消防车取水口(直径不小于 DN150),位置应靠近道路且便于消防车停靠,取水口高度距地面不大于 0.6m,周围 5m 内无障碍物。火灾时可通过消防车从其他水源(如远处市政消火栓、天然水源)取水,再通过输水软管注入储水池,补水量需满足消防车最大供水能力(通常单辆消防车补水流量为 15-20L/s)。
应急供水车接驳
大型储水池(如容积 1000m³ 以上)可设置应急供水接口(DN200 以上),与应急供水车(带增压泵)快速连接,通过多车接力方式在 1-2 小时内补充 50% 以上的水量。接口需采用标准化快速接头(如 Storz 接口),确保不同车型均可适配。
四、补水系统的关键设计要求
补水时间限制
非火灾情况下,储水池补水时间不宜超过 48 小时;火灾后需在 24 小时内补满,确保下次火灾时可用。例如某商场储水池容积 300m³,日常补水流量需不小于 300m³÷48h=6.25m³/h,火灾后可启动应急泵将流量提升至 12.5m³/h(24 小时补满)。
备用补水保障
对于重要建筑(如医院、大型商业综合体),需设置 “双水源 + 双泵组” 的补水系统,即市政补水与自备水井同时接入,且两组水泵分别由不同回路供电(一主一备),确保任何单一故障都不影响补水功能。
水质保护措施
补水管道末端需设置消毒装置(如紫外线消毒器、氯片投加器),尤其对于天然水源和地下水,需杀灭微生物和细菌,避免储水池水质恶化。消毒装置的处理能力需与补水流量匹配(如每小时处理 10m³ 水的紫外线灯管功率需不小于 30W)。
五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补水管道冻裂:寒冷地区的外露补水管道需做保温处理(如包裹 30mm 厚聚氨酯保温层 + 镀锌铁皮保护壳),埋地管道需埋设在冰冻线以下(如北京地区冰冻线约 0.8m,管道埋深需≥1.0m);
补水过量导致溢水:储水池内设置超高水位报警装置(如浮球开关),当水位达到设计最高水位时,自动关闭补水阀门并发出声光报警;
水质异味:定期(每季度)对补水管道和储水池进行冲洗,冲洗水流速不小于 1.5m/s,确保管道内沉积物被冲刷排出。
综上,消防储水池的补水方式需结合市政供水可靠性、场地条件和建筑重要性综合选择,核心原则是 “补水稳定、流量充足、水质达标”,同时通过双路设计和应急措施,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补充消防用水。